过多的信息要求增加了消费者信息泄露的风险。“消费者扫码支付时,商家往往会要求消费者关注自己的公众号,填写个人信息成为会员享受折扣,或者通过公众号或小程序自动获取自己的电话、生日、性别、地理位置等与微信和支付宝相关的个人信息。但是,很明显,这些信息并不一定与店内购买有关,这可能涉及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北京京达(上海)律师事务所程志国律师表示,一旦商家没有很好地保存数据,消费者也要承担个人信息泄露和丢失的风险,“二维码消费模式不应成为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工具。”
“扫码消费”不应成为“单选题”
针对二维码消费“强制关注”的乱象,近年来,多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陆续发布了对二维码扫码消费行业的自律承诺和倡议,呼吁商场、餐厅、停车场等商家不要强迫消费者关注商家的公众号,也不要在扫码支付过程中过分索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微信平台公众号投诉页面也增加了“强制关注行为”选项。澳门游戏网址
监管仍在继续。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未经互联网用户知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或者秘密强迫用户订阅其他用户的公众账号。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一份文件,澄清强制扫码订购、强制关注公众号或授权个人信息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海等地消保部门继续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抽查和暗访力度。